网络在线股票配资 网络“消失术”多可怕:“违法删稿”存在即合理?
山有信/文网络在线股票配资
前几天在浏览一篇关于“撤稿删稿”的推文时,发现一网友的评论十分有意思,该网友认为:“‘违法删稿’存在即合理”。难道真的合理吗?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遇到过“前几天刷到的消费者维权帖,今天想转发给朋友却找不到了”“小区物业违规收费的曝光文,转眼就从业主群里消失”类似的事情。

图源:AI
难道这些稿子、帖子被删真的就是合理的吗?或许,在看似自由的网络空间里,有一群人就正靠着“删稿”赚钱,小到个人维权信息,大到企业违规被曝光,只要有需求,一些不应被删除的内容也会“凭空消失”。
“违法删稿”早已成规模
提到“违法删稿”,也许很多人会觉得是“少数人的操作”,可事实上,其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远比想象的要广。
时间回溯到6年前,2019年11月,当时公关圈内对“非法删帖”的讨论非常热烈,而其原因则是,2019年10月30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挂出了一则刑事判决书,裁判书中表示,多家公关公司及负责人以“非法经营罪”的罪名被判刑。
其中,著名公关公司迪思公司总裁助理兼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姜某及另一某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周某,分别被判处6年9个月和3年的刑事处罚,其核心的犯罪事实正是“有偿删稿”。且据案情披露,2015年7月至案发,迪思公司与某公司签订了三份百度SEO(搜索引擎优化)合同,按照合同约定,迪思公司负责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清理涉及某公司的负面信息。
进入大数据时代,一些网络黑手也从中找到了“商机”,造谣诽谤、敲诈勒索、有偿删帖“三步走”,形成了一条非法获利的黑色利益链。如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公众号运营者利用“有偿删帖”进行敲诈勒索的案件。最终,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被告人和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3万元。
可见,“违法删稿”已成为一种企业性的存在,有些人就靠此赚钱!其早已不是“手动删除”那么简单,而是形成了一套“专业化”流程。一些个人和删稿团队靠“删帖”赚得盆满钵满。
其范围也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企业怕产品质量问题和其他违法问题被曝光,删负面报道;小区物业怕违规收费被举报,删业主投诉帖;网红明星团队,为掩盖负面新闻,也会花钱删掉相关讨论。
谁要删稿?谁帮忙删稿?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要删稿的人,必定就是需要消灾的人,而帮忙删稿的人,必定就是牟利之人。违法删稿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背后有一群人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每一环都在为了利益“钻空子”。
据相关人士介绍,“删帖”存在一条灰色利益链,企业给删帖公司好处,删帖公司又拿好处给删帖人,而删帖人一般供职于网站。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类人。
首先是“花钱办事的人”——有删稿需求的个人或机构。比如卖假货的商家,怕买家的差评影响生意,会找删稿团队删掉投诉内容;甚至还有些不守规矩的公职人员,怕自己的违纪行为被曝光,也会偷偷联系渠道删帖。这些人是产业链的“源头”,他们宁愿花重金掩盖问题,也不愿解决问题,本质上就是想“花钱买平安”。
第二类是“牵线搭桥的人”——招揽生意的网络公关公司,有介绍生意的个人中介。一些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甚至于连办公室都没有,这些公司常常打着“危机公关”之名行删帖业务。他们一边对接有需求的客户,签下模糊的“服务协议”,一边再把活儿外包给下线,自己从中赚差价。还有一些前官员、权威媒体人员,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脉关系,上可对接企业和监管部门,下可对接或威胁自媒体,如果抗拒不删稿,那对不起,轻者封号罚款让你活不下去,重者构陷罪名让你把牢底坐穿。
第三类是“动手干活的人”——“水军”或技术人员。他们是删稿的“执行者”,有的靠破解网站后台密码,强行删除内容;有的会写恶意代码,直接篡改数据库等等。据有关公关行业人士透露,“水军”都是这个行业链的最下层,在他们的上面还有很多的网络公关公司以及正规的公关公司,其任务基本都是网络公关公司给联系的。据悉,一个10万元的任务,公关公司可能会以7万元的价格包给网络公关公司,然后网络公关公司会将其中的5万元分给手下的“水军”,更离谱的可能只给上一千元或几百元。
后果比想象的更严重
违法删稿看似只是“删除一条信息”,但它带来的后果却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到整个社会:他们删除的往往是网络真相,让全社会生活在被屏蔽的网络环境里,无论消费还是投资,都有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让全社会的合法权益失去保障;同时,通过删稿,利益受到保护的企业和个人也会更加嚣张,网络空间也将变得“不再可信”!
据《人民法院报》相关报道,网络删帖不仅会妨碍公民表达自由,还涉嫌侵害公民的知情权、著作权。专业删帖还删除了公共信息的安全性、中立性及无偿性,甚至可能触犯刑法。
网络删帖不仅妨碍了公民的表达自由,还涉嫌侵害公民的知情权、著作权。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民法典》也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著作权等权利,任何人不能随便删除别人合法发布的内容。
例如,如果消费者的言论以帖子的形式表现出来且不存在虚构事实侮辱、诽谤商家的情况,那么,未经作者本人允许,就不得无故删除。帖子自发布时起,就享有了著作权,同时衍生出合理修改作品、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侵权责任法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其次,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涉嫌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所以,无论删帖人还是删帖公司,乃至于行贿的企业,都有可能触犯刑法。
网络为每一个公民都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监督渠道。如果“删帖公司”泛滥,这种合法的监督权就会被严重破坏。有权威报告指出,目前国内网络公关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而在这一数字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由网络删帖贡献的。
不过,在此也值得一提的是,发帖人主张维护自己稿子的“存在权”的前提是,也不要“乱发稿子”。2025年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了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有一个为某汽车制造公司与马某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测评博主马某因未经实际测评发布不实测评文章,被判侵权。
所以说,并非什么稿子都可以不被删,缺乏事实依据,误导消费者,破坏正常市场秩序,侵害他人名誉权的稿子,当然也是犯法的!但确定稿子是否该删,应当由司法确定,而不是通过暗箱操作,或者有关领导打招呼。
“违法删稿”为何屡禁不绝?
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删稿”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合理的点在于“违法”。因为,只要有负面新闻存在,那么消除负面影响的需求就会存在。而“违法删帖”之所以屡禁不绝,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网络环境的便利。回溯我国网络发展历程,从2006年,网民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和天涯等论坛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始,对有偿删稿的需求就有所发展了。一些人从中发现商机,涉足删帖业务。2007年后,除雨后春笋般冒出的网络公关公司,传统公关公司也开始前仆后继进入更广义的网络公关或网络营销业,并成立网络部。
据《财新周刊》2013年报道,2009年之后,一些网站和论坛编辑们逐渐发现删帖是一条生财之道。删帖成本上升,删帖也不再成为“请吃一顿饭”的人情世故那么简单,某舆情公司负责人五年前说,一些公司为了删除网帖,甚至愿意支付高达一个帖子5个亿的成本。
一条从公关公司到各大网站内容编辑及中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灰色删帖链在慢慢形成。在这个利益链上,有招揽生意的网络公关公司,有介绍生意的个人中介,也有负责实施的删帖人员——网络水军。时至近日,网络技术更加发达,也带给了不法者“钻空子”的机会,他们的手段越来越隐蔽……
比如上述说到的2019年公布的案件中的SEO,其又称搜索引擎优化,是指通过分析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律,了解各种搜索引擎怎样进行搜索、怎样抓取互联网页面、怎样确定特定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排名的技术。在迪思公关的案子中,迪思公关大数据中心负责人姜某利用删除、屏蔽和下沉等手段肃清百度某公司负面信息的帖子就是一种“优化”手段!看似没直接删稿,但也达到了“消失”的目的。
所以说,现在的删稿团队,不会直接说“我帮你删稿”,而是用“舆情优化”“内容清理”等隐晦的“替代方案”;交易时不用转账,而是用虚拟货币或私现金交易;删稿后还会清理痕迹,比如删除聊天记录、修改后台数据,让调查人员很难找到证据。
其次,利益诱惑太大。对有需求的人来说,花几万元删稿,能避免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损失(比如企业避免品牌受损,骗子避免被抓);而对删稿的人来说,干一单就能赚几千元,比正经上班赚钱快多了。这种“高收益”自然而然会让很多人愿意冒险。
最后,监管难度大。对于监管方来说,网上信息的庞杂程度难以想象,每天有几千万甚至几亿条内容在传播,很难一一监控哪些内容是被非法删掉的,且删稿的链条很长,从客户到公关公司,再到黑客和平台人员,涉及的人多、环节多,调查起来或许还需要跨部门合作,需要很长是时间和人力。
总之,反做空一线想说:别让“真相”被花钱买走,毕竟,网络空间需要真相,我们的权益也需要被看见。别让“花钱删稿”成为掩盖错误的“遮羞布”,更别让我们的“知情权”成为正面报道的专属。
[引用]
① 科普一下:“删稿违法”成热议,但这个锅SEO不能背.澎湃新闻.2019-11-06
② 当心!“有偿删帖”会涉嫌违法犯罪.人民法院报.2023-04-05
③ 最高法典型案例:不经实测而“恶评” 测评博主被判赔.光明网.2025-02-17
④ “删帖业务”变形记.法治周末报.2019-11-20
长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